找到相关内容40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天隐禅师与王寨中华山之一:传说中的天隐禅师

    意指明朝),“宦海”(指官场),就足可证明这一点。后来凤冈文史爱好者干国禄先生在他《凤冈军事史略》一书中,就“天隐”、“中华山”、“万古徽猷”之寓意推测道:   天隐:天是封建王朝时人们最忌讳使用的...

    胡启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52158851.html
  • 将军·和尚·囚徒·高僧——记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

    完成学业后曾先后在北平、南京、上海、两广等地任职。1940年,他被调往重庆,任国民党中央高级党政军干部训练团主任,军衔升至上将。  1941年,概因他宿缘深厚,虽身在官场,仍不掩悲悯众生、探求人生奥义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5260631.html
  • 佛道思想与苏轼仕途生涯

    五通仙。这首诗;是苏轼对近50年仕途生涯的回顾和总结,充满了自嘲意味:一生宦迹四方、沉浮官场,却时常与禅宗相亲近;今垂垂老矣,被任命提举成都玉局观,这是朝廷对老臣的安慰性职位,当此之际,自觉仍是佛家...佛老思想的排遣慰藉在起作用。  在苏轼的仕途生涯中,虽从出生之初起,就伴生了时常困扰他的“羁梏”、“飘忽”之感,且一旦步人仕途逆境更感困惑和追悔,但他终究没有告别官场,毅然归隐躬耕。除了当时政治、经济...

    杨胜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3862780.html
  • 研究慈善文化传播慈善文化

    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、“普渡众生”、“乐善好施”的观念便深入民间,影响官场。有的朝代把佛教作为官方宗教,代替了儒教的地位。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,促成中国慈善文化第一次大的传播,使慈善理念逐步被...

    刁海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573055.html
  • 爱的醒悟——献给我生命中如母的佛

    重要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。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她,虽然很多人看不上她,说她不高贵太土,太不会来事不懂官场上的事太傻,虽然她也打过我骂过我,可是我还是觉得她的怀抱最温暖,她是我灵魂的最温暖的归处。就从那以后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3275220.html
  •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了茶文化

    已很风行。一些地位不显赫的官吏,官场受挫的政客,不满现实的文人,也很欣赏这种茶宴,他们谈经论道,品茗赋诗,以消除内心的积郁,求得精神的解脱,饮茶文化色彩日趋浓厚。 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,嗜茶,...

    佚名

    |观点|佛教|唐代|茶文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00785401.html
  • 临泽安乐寺传说

    “神官”。   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光阴如箭,朱寿昌在官场上东奔西闯,但他惦念母亲的心情却是与日俱增。他想,如此忙碌于官场上的事务,何时才能寻找到母亲,报答为儿的孝心。年已四十开外的朱寿昌,毅然脱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52490506.html
  • 佛门才女隆莲

    成为那时省政府里的第一位女职员。   在编译工作中,游永康目睹了官场种种腐败现象,遂看破红尘,于1941年6月17日上午,留下一张“请病假三天”的条子而遁入空门,在爱道堂削发为尼,法名隆莲,时年32...

    魏奕雄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5794921.html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:只有净化人的心灵才能实现和谐的世界

    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,人们的心灵充满着“不和谐因素”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:  第一,贪欲膨胀使得官场出现大量的腐败分子。  第二,普通百姓在拼命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,精神越来越空虚。颓废、玩世不恭、自暴自弃、精神失常、酗酒、吸毒、自杀等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困扰着政府和百姓。  第三,犯罪率上升。  第四,人际关系紧张。官场、职场、生意场的激烈竞争,使得人际关系扭曲,尔虞我诈,人们的心灵蒙上尘垢。  第五,...

    吉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5739200.html
  • 落发者的入世精神-论李贽“异端”的彻底性

    1587年以前,他已经按照儒家的伦理原则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(丁忧奔丧,遣妻养老等)。他在传统的世俗的自相矛盾中,企图寻找一条解脱的路子,这就是他于1588年的剃发为僧(时年61岁)。他倦于官场,倦于俗...位置,不以弃绝私欲,为国为民等等高尚为幌子,从根本上承认私欲的存在,为的是明诚信,而非口是心非。  这种批评是需要相当的胆力和自信的。以此建立起来的入世精神需要根除一切羁绊,当然包括来自官场、家庭,和...

    李建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3963601.html